导读: 过去的五年,我校科学实施2011-2015年建设与发展规划、省重点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按照“转型•特色•提升”的发展思路,着力优化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内涵拓展,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开放办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日前,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了《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办学质量报告(2016)》、《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报告(2016)》等报告。报告显示我校发展态势良好,发展潜力的各项指标全面上升,总排名闯入全省高校前10,师资结构、科研水平、生源质量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数名列全省第3,仅次于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4月15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分别刊发深度报道,通过挖掘典型案例和数据,从服务地方、专业建设、国际化办学等多种角度聚焦我校“十二五”办学成果。《福建日报》全文如下:
产业服务力增强,发展潜力趋好——
澳门新葡澳京app:培育地方经济人才的摇篮
来源:《福建日报》2016-04-15

厦门理工AMOY赛车队2015年夺得首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Baja SAE China,简称BSC)冠军,将于2016年代表中国征战美国Baja大赛。

台湾铭传大学副校长王金龙给厦门理工海峡商贸学院学生上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学人数超过3500万,高等学校数超过2700所。高校人才输出量也“水涨船高”,毕业生数年年比增,预计201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65万,成为历史新高。
然而,与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蓬勃发展相对应的,却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年年喊难,就业压力日渐增加的现实问题。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被认为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本科院校破解人才培养“断头路”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就是朝应用型大学方向发展——
将目光放诸我省,作为厦门市兴办最早的一所本科高校,澳门新葡澳京app的发展轨迹正是开展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最好注解。
2004年,澳门新葡澳京app升格为本科院校,按照“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学校把“应用型”植入专业建设,坚持贴近地方与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过去的五年,学校科学实施2011-2015年建设与发展规划、省重点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按照“转型·特色·提升”的发展思路,着力优化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内涵拓展,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开放办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日,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了《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办学质量报告(2016)》《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报告(2016)》《福建省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年度报告(2016)》等。报告综合显示,澳门新葡澳京app发展态势良好,近五年来发展潜力排名循环靠前,闯入全省普通高校前10,作为新晋重点建设高校不逊其他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在“发展战略”指标得分仅低于集美大学;在“发展质量”指标得分,仅低于福建医科大学。师资结构、科研水平、生源质量等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数量等指标甚至闯入全省前三名,仅次于厦门大学和福州大学。
“学校的各项指标都是逐年往上走的,呈现了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学校以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澳门新葡澳京app党委书记黄如欣解读《潜力报告》说。
办学35年来,澳门新葡澳京app牢固树立服务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为地方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约70%毕业生就业于厦门,约80%毕业生就业与福建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毕业生连续8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居省内高校前列,连续6年被评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质量好。目前学校正朝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方向发展,呼应国家和福建省加强职业教育的精神,致力于为闽西南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人才输出和科研支撑。
精准贴近市场需求,倒逼专业建设
“今年9月份,学校新开设的微电子工程专业将正式开始招生,”近日,澳门新葡澳京app教务处处长葛晓宏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在厦门市政府的牵头下,学校正在积极筹备与中科院微电子所、联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及台湾高校等合作建设厦门理工微电子学院。
不出意外的话,3年后,厦门理工微电子学院的年培养能力将达到800-1000人,提供一批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其装备、材料等领域的本科、硕士层次的产业工程师和高端应用型人才。同时,还将建设高水平的微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聚集一批高端研发设计人才。
建设微电子学院早有谋划。产学融合发展处副处长严滨介绍道,为了更好对接厦门市重点发展的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等产业的人才需求,学校主动出击,积极接洽产业企业。早在两年前,总投资62亿美元的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将落户厦门的消息传出后,学校就十分关注这个全省最大的微电子项目,积极与企业联系。在联电落户厦门后,学校成功向其输送第一批毕业生,接着就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开始订单式培养集成电路制造、品质管理、电子封装与测试等领域的一线工程师。即将建设的微电子学院正是在前期合作上进行升级,旨在为厦门乃至福建地区输送急需的行业人才。
“近年来,理工学院呼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的趋势,进行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紧贴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学校‘亲产业、开放办学’并不是一句口号。”黄如欣如是说。
对接地方产业链,澳门新葡澳京app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55个本科专业全部紧密对接厦门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强工程、大文化”,理、工、经、管、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领域,重点对接厦门千亿产业链,整合学校现有学科专业资源和优势,形成了光电通信、装备制造、材料应用技术、城乡与环境建设、金融与物流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艺术创意、文化产业等10余个专业群。
“为了确保为地方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各专业都根据人才需要,倒过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校长陈文哲说。
学校通过邀请政府、企业和学生家长代表作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指导每个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做到申报和论证每一个新专业时,都能做到多方的声音参与讨论。此外,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主要路径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双方实现“五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设计实施教学、共同组织考核评价、共同开展教学研究。近年来学校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一批高级别教育教学成果。
对外,大量聘请企业人才参与人才培养,对内,学校加大高层次和行业背景教师的引进,注重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
原就职于厦门市公路局的厦漳跨海大桥总工程师易云焜就是被学校引进的行业人才之一。2014年,他正式到学校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任教,在他看来,理工学院成立不久但是发展迅速,“亲产业”的办学理念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自己丰富的工程经验在教学中能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实践知识。
通过实施“251人才工程”(即:学科带头人20名,学术带头人50名,学术骨干100名)、“532人才结构计划”(即:到2015年,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超过50%,具有企业工作和工程研发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30%,具有海(境)外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超过20%)等人才结构工程计划,学校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硕博士学位教师比例高、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高、具有海外经历的人才比例高、外(台)教比例高等“四高”为特点的师资结构。目前学校拥有双聘院士和长江学者6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名。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心。
注重打造科研平台,服务地方与企业
积极响应厦门市电力电器产业的发展需求,澳门新葡澳京app联合火炬集团、麦克奥迪等企业共建厦门高压电器质量检测中心,为厦门及周边地区的电力电器企业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预计将于年底竣工投运。
届时,该中心将为厦门市电力电器企业提供新产品研发支持,具备试验、检测及产业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功能。目前为止,尽管厦门市电力电器产业已经形成以ABB为代表的,以开关元件和成套设备产品为龙头,带动一批专业化协作配套企业发展的格局,但还没有具备国家认证资质的检测平台。
“众多企业一旦要进行产品检测,就得将样品送往外地,来回时间长、费用高,影响新产品开发的进度与新产品的上市周期。”严滨介绍道,而学校与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及厦门电力电器骨干企业合作建设的该检测中心将服务厦门本地和周边企业,给他们带来更便捷的检测服务。
作为一所以“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为办学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澳门新葡澳京app注重对地方开展服务,在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上成绩不凡。
2014年,“澳门新葡澳京app—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在学校揭牌成立,成为全省首个联合外国高校成立的轨道交通研究机构。联合了纽卡斯尔大学这所老牌的研究性综合大学,同时也是欧盟轨道交通委员会中唯一的高校机构,中心以澳门新葡澳京app的交通工程专业为依托,两校共同申报合作项目,开展师生互访,合作办学,共同培养轨道运营管理、调度、规划方面人才。
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包括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冠捷科技集团、全球触控科技行业巨头宸鸿科技、台湾首家半导体公司联电、4399、美图、友达、LED行业龙头开发晶照明等海内外知名企业都与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目前,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00余个。
在黄如欣看来,科研投入之于学校,就像工业固定投资对于经济发展一样,如果不增加固投,经济发展就会后续乏力,而高校注重科研,以后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度肯定会增加。
学校围绕产业需求,与政府、企业联合引进和培养高端科研团队和拔尖人才,整合校内科研资源和力量,参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围绕重大科研项目或实用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比如,完成总装备部“北斗卫星”重大专项、科技部“海岸沙滩环卫设备关键技术研发”专项,完成省科技重大专项“小型民用无人飞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厦门市社科史上最大课题“闽台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国家重点社科项目)等。
身处厦门,澳门新葡澳京app相继制定并实施了《服务厦门行动计划》《服务 闽 西 南产 业 发 展 行 动 纲 要(2015-2018年)》,服务于厦门“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推进与厦门市及6个行政区深入合作,辐射闽西南。
学校与省市政府、企业共建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建成一批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包括福建省客车及特种车辆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客车先进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人文社科基地澳门新葡澳京app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厦门市软件测评中心、龙岩产业技术研究院等24个省市重点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厦组建轨道交通研究中心、膜技术研究中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等。
开放合作办学,塑造实用型国际化人才
每周五,台湾铭传大学的副校长王金龙都要搭飞机“空降”澳门新葡澳京app,周六他负责给理工的学生们上六节专业课,固定周日下午再飞回台北——
这个学期,和他一样每周穿越海峡来授课的还有另一名铭传大学的老师,而开启他们的“飞行时代”的就是去年9月份,厦门理工大学和台湾铭传大学共同成立的海峡商贸学院。
通过两岸合作办学,海峡商贸学院启动了闽台合作“4+0”的试点探索,对接自贸区建设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据悉,原有的“3+1”模式是,学生三年在大陆学校,一年到台湾合作院校学习。“4+0”模式下,学生4年都在大陆学习,但植入了台湾的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也由铭传大学选派教授担当。
“闽台合作‘4+0’是对原有的合作办学模式的升级。”黄如欣介绍道,新的办学模式下,台湾的课堂被搬到大陆,带动学院整个教学理念、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还能有效规避原有的“3+1”模式下可能出现的人才培养的不连贯性。目前,海峡商贸学院开设了金融工程、财务管理、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等4个专业,接下来,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多,还将有更多的台湾老师前来授课。
据悉,学校作为福建省首批开展本科“分段对接”和“校校企”教育合作项目的高校之一,在闽台教育合作上开展先行先试,已有16个专业与台湾高校开展“3+1”的联合培养;与20多所台湾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学院2012级数创学院的学生蒋天真在大三到了位于台南市的南台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和她一起到台湾交流的还有同班的近60个同学。
“我们数创学院跟台湾的十几个学校都有合作,学生们都有这样的交流机会。”她坦言,选择报考理工学院就是因为对闽台合作项目感兴趣,觉得台湾在音乐制作方面更接近国际标准,希望有机会学习更多音乐知识。她说,一年的学习经历也确实让她受益匪浅,现在,还没毕业的她已经如愿和中国唱片深圳公司签约,下半年将策划推出个人专辑。
除了“亲产业”外,澳门新葡澳京app越来越注重国际化办学,加快推进国际合作机构。
“准备了三年,我们和美国密苏里大学终于签订了协议,很可能成为福建省首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3月25日,在澳门新葡澳京app,校长陈文哲兴奋地分享了学校国际交流办学的又一成果。据悉,学校将率先在3个专业方向开展与密苏里大学的合作办学,学生毕业将有望拿到双方的学位证明。
学校在国际交流多元拓展,在闽台合作上频频突破,先后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韩国蔚山大学等10多个国家近30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木易徐丽麟)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6-04/15/content_91810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