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澳京app

东南网:厦门理工学子拍纪录片吁保护土家族文化

厦门理工学子返乡拍纪录片呼吁保护保护土家族文化

来源:东南网2016-05-20

《寻秘“毕兹卡”》宣传海报

当地村民做油茶汤让苏佳维与同伴们品尝。

拍摄现场。

东南网5月20日讯(本网校通社大学生记者李魁政陈雨柔)悦耳的山歌,翩然的舞姿,淳朴的笑容……在澳门新葡澳京app数字创意学院毕业作品展上,一部重庆酉阳土家族文化纪录片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这是该校数字与创意学院媒体创意专业大四学生苏佳维和她的伙伴们一起拍摄的毕业作品《寻秘“毕兹卡”》。她们深入土家村落,辗转夏寨、龙潭镇等村庄,挖掘当地最原始的传统文化,以歌舞美食为线索将土家族文化一一呈现。

民族文化流失以毕业设计为契机拍摄纪录片

“毕兹卡”是土家族语言词汇,意思是“土家族的人”,《寻秘“毕兹卡”》则意为探寻土家族的人。土家族文化是一种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文化,需要口传心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里的年轻人都向往城市,古朴的土家族文化正受到断代的威胁。30多分钟的影片除了呈现丰富多彩的土家族文化外,更提出了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土家族文化是我记忆中很美好的东西,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它逐渐消失,我要用镜头将这些美好的事物传递给更多的人看,让他们了解、走进土家族文化。”该片主创苏佳维是土家族人,看到记忆中的传统文化渐渐被人遗忘,她决定趁着拍摄毕业作品的契机,返乡拍摄一部土家族文化纪录片。

于是,她邀请了媒体创意专业的徐何巴茵、黄少萍,音乐工程专业的周辉、龙文斌,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郭嘉盈、梁文婕、胡延昊共同组建一个拍摄团队,取名为“寻秘毕兹卡”小组,按专业优势分工,共同完成这个毕业作品。

受到多方支持远赴千里寻秘“毕兹卡”

团队成立之后,他们面临了新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租借拍摄器材的费用该怎么解决?从厦门到重庆千里迢迢,路费又该怎么解决?残酷的现实让这群年轻人陷入深思。

后来,在一位组员的建议下,他们各自向父母表达了这个想法,没想到这个决定得到了家里长辈的支持。苏佳维的父亲听说女儿有这个想法非常高兴,“现在的年轻人都很少唱民歌、跳摆手舞了,女孩出嫁的时候也没有人‘哭嫁’,这些祖先们留下来的东西都逐渐被遗忘了,一听孩子说要拍宣传片来呼吁保护我们土家族文化,我就毫不犹豫支持了她”。

寒冬里,“寻秘毕兹卡小组”一行从从厦门出发,奔赴重庆酉阳的土家族村落。当时正值春运,他们历经几番波折才成功买到站票,背着沉重的拍摄器材一路站到重庆。

当地政府得知他们要来拍纪录片的消息后,给予了大力支持。有关部门给他们开了拍摄证明,保证了摄制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地旅游协会副会长更是亲自为他们带路,帮助寻找拍摄地点并安排沿途住宿。

拍摄期间,当地村民的热情也深深感染了这群大学生。当他们在村口下车时,全村的村民都穿着土家族服装,站在村口唱着民歌欢迎他们的到来。每当完成一天忙碌的拍摄之后,热情的村民会邀请他们留下来吃饭。当地虽然贫穷,平时很少吃肉,但是朴实的村民们还是用土家族招待贵宾的菜肴——刨汤肉来款待他们。他们与当地村民一起吃饭聊天、一起唱歌跳舞,真切地体会着土家族人淳朴的民风,对土家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一直以为摆手舞是随时都可以跳的,但是通过村里老人们的讲解我才知道,原来跳摆手舞之前还要进行祭祀仪式,仪式完成之后穿上土家族民族服装才可以跳,他们通过跳摆手舞向上天祈福。”小组成员徐何巴茵说道。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苏佳维说,全体村民在村口欢迎他们的场景令人十分感动,这是自己第一次受到这么高的待遇,也更加坚定了将这部片子拍好的决心。

线上线下齐推广传播土家族传统文化

“毕业设计只是个契机,事实上,我希望这部纪录片可以让人们看到土家族文化,也让更多土家族年轻人能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苏佳维希望,通过自己的呼吁,传达“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理念,让社会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为了更好地将这种理念传播下去,苏佳维和组员们成功说服了当地小学将每天的课间操改为土家族舞蹈——手影舞的学习。“如果能从小学生开始普及土家族文化,让他们从小就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土家族文化就不会在现代化中被湮没。”徐何巴茵说道。

前不久,他们还组织了一次“快闪”活动。“寻秘毕兹卡”小组身着土家族传统服饰,在人流量极大的购物广场里进行了一次土家族特色舞蹈——手影舞的“快闪”,让城市里的人们近距离接触手影舞的独特魅力。同时,他们在毕业设计展现场,还开通了网络直播,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来向网友展示土家族文化。

当地旅游协会副会长田平表示,在该片通过相关单位的审核之后,他们准备将其作为介绍当地文化旅游的素材之一。此外,苏佳维已将纪录片《寻秘毕兹卡》传至网络,借助网络平台推广土家传统文化,让更多人走进土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