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峇人开家门闽南话寄乡音
澳门新葡澳京app大学生前往大马研习峇峇娘惹文化
来源:海西晨报2016-10-27
敦陈修信先生的女儿拿汀巴杜卡陈淑珠(左)向澳门新葡澳京app赠送纪念册。
晨报特约通讯员温雅璇黄婉彬
马来西亚马六甲报道
“红砖白墙、骑楼错落,一时间仿佛置身于厦门的中山路;走在大街小巷,耳畔时常飘来具有马来‘味道’的闽南语……不禁怀疑:我究竟在哪里?如此熟悉,却又有一丝陌生!”澳门新葡澳京app5位大学生这几天正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厦门与南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他们兴奋地写下自己的感受。
10月21日至25日,澳门新葡澳京app广播电视编导系闽南语方向的5名学生,在黄婉彬副教授、张帆系主任的带领下,与东南大学5位学生一起,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首届峇峇娘惹文化研习营”活动,走进峇峇娘惹家中,研究600多年来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融合、传承和发展的血脉。
这一活动是去年底李克强总理访马时倡议推动的。总理强调,峇峇文化就是和合文化;要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与我们一脉相承的峇峇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2016世界闽南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驻马大使馆支持、马来西亚侨生公会主办的“首届峇峇娘惹文化研习营”正式开营。
打开峇峇家门迎故乡的人
峇峇娘惹是郑和下西洋时定居南洋的闽南、潮汕及广东人后裔,男性称“峇峇(音:巴巴)”,女性称“娘惹”。几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够敲开峇峇人家的大门,更不用说深入了解他们的人生礼俗和岁时节俗。研习营营长、马来西亚侨生公会会长颜泳和律师为了促成美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终于感动峇峇人,打开家门迎接你们这些来自故乡的大学生。”
闽南、峇峇文化同宗同源
与峇峇文化同宗同源的闽南文化,几百年来经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马六甲,与当地各族文化不断融合,在保留华人文化根基的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峇峇文化”。温雅璇的阿嫲小时候就在马来西亚长大,看到南洋风格的别墅时,雅璇仿佛又回到那无忧的童年。但当走进著名侨领、马来西亚前财政部长敦陈修信先生的祖屋时,她才亲身感受到那份属于峇峇娘惹文化的骄傲。浪漫的小别墅里,阳光透过尘埃,洒进精致的欧式天窗,中国灯笼随风摇曳。舞动的白布灯笼上家族的姓氏和祖训,镌刻儒家思想,不忘追本溯源。正值下午时分,中国大学生一行人坐在具有浓浓闽南风情的古厝天井中,品着主人精心泡制的红茶和一道道椰香满满的峇峇娘惹糕点。敦陈修信先生的女儿娓娓道来那些岁月中沉淀的故事,让大学生们发现双方身上流着一样的血脉、遵循着同样的礼俗祖训、吃着口味相似的家乡菜肴,遵循着千百年来心中共同的信仰。
短短的研习营让大学生们获益匪浅。接下来,他们还将作为志愿者,参加由马来西亚马六甲州政府、中国侨联主办的“2016世界闽南文化节”,共同迎接来自世界各地300多位闽南乡亲的欢聚。S6A27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