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澳京app

厦门日报:为“亲情作业”叫好

为“亲情作业”叫好

来源:厦门日报 2017-02-07

作者:李泉佃(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厦门日报社社长)

我的一位同事,跟我一样,是“农二代”。我除了羡慕他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外,更多的是羡慕他有一个好儿子。

他儿子的好,不仅仅是学习好,如今已是复旦大学研究生的孩子,正考虑硕博连读,再上个台阶;更主要的是,我认识这个孩子已多年,记忆中,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每逢寒暑假,孩子的头等大事,就是毅然决然,回乡下陪爷爷奶奶;爷爷去世后,远在上海读书的孩子,更是惦记着奶奶,每次回到厦门,行装一放,二话没说,就自个搭公交车,回乡下跟奶奶生活了。同事的家,我去过几回,家里的陈设,甚为简陋,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我们这代人,从农村走出来,到了大学,一放假,回家帮干农活,似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记得我上大学时,每逢暑假,是一定要回家帮夏收夏种的,太阳暴晒,没脱了几层皮,是回不了学校的;城里的同学看了,无法理解,我们也没去做更多的解释。

如今,再跟家里的“农三代”讲这些,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我们也没必要成天唠唠叨叨,像个祥林嫂似的。

只是,今天的“农三代”,或是“农二代”,他们上了大学,还愿意回乡下吗?据说,就连纯粹的城里娃,上了大学,因为自个认为,翅膀硬了,可以远走高飞了,总是迫不及待地要走进社会,一到寒暑假,就以实习、社会实践等借口,不愿意回家,把亲情抛到一边了。

我一位堂亲的儿子,在福州上学,他年近八十的爷爷思孙心切,去年暑假,就自个买了动车票,到了福州看孙子。可是,孙子却跑到闽北同学家玩去了。好在孙子也挺懂事的,知道爷爷专程到福州看他,便连夜赶回学校,带着爷爷到西湖、鼓山玩了一趟。

这个孩子算是懂得“反思”的了,他在朋友圈说,要是知道爷爷大老远地跑到福州看他,他无论如何也得回家。

但是,我想,在营造浓烈亲情观念方面,除了家庭、孩子的自觉外,社会、学校,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多、做到更好?

对此,澳门新葡澳京app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学院决定发出10万元“亲情红包”,凡是中奖的学生,开学后,凭借回家的车票,每人最高可以报销500元路费。

据了解,从2012年起,这个学院每年寒暑假,布置的唯一作业,就是“亲情作业”,目的是,把学生们“赶”回家看看。寒假的作业,就是“回家过年”。回家前,学院会提醒学生,回家后,要跟妈妈一起大扫除,学做年夜饭;要跟爸爸聊聊天,下盘棋;要给爷爷奶奶拍些合影;要组织全家一起踏青等等。这些不成文的规定,看似有些繁琐,但对今天的孩子来说,的确大有裨益。

此前,这个学院做了个调查,与其他学校一样,不少孩子,考入大学后,家庭观念却渐渐淡薄了,不少学生,一到寒暑假,经济条件好的,就呼朋唤友,周游列国;经济条件一般的,也不愿意回家,以参加社会实践为由,留在学校闲逛。

学院的负责人说,培育亲情、关爱家人、体恤他人,比起一般的纸上作业,更重要。

于是,想起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特别表示希望国人重视家庭建设,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这番带着暖意的讲话,引起关注中国的海外人士的共鸣。有的认为,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互联网对年轻一代影响深刻,家庭关系不稳、家庭观念淡薄的情况,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和谐甚至国家发展。习近平主席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提出重视家庭建设,具有战略眼光、符合时代要求与社会现实。有的说,当代社会中,很多年轻人将重心放在工作上,但不应当忘记,国家的未来也取决于国民培养下一代的方式。家庭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睦非常重要,能为国家繁荣稳定发挥作用。为此,要大力营造浓烈的家庭氛围、亲情观念。

所以,我们有理由为澳门新葡澳京app的“亲情作业”叫好点赞,也希冀更多的学校,在重视家庭建设方面,有更多的、更实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