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厦门市遗体、器官、眼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昨在海沧文圃山恩泽园举行
来源:厦门日报 2017-04-02
“那是您身体绽放的玫瑰!那是您献出的珍贵礼物!留给那些需要的生命!”昨日上午,在《生命的礼物》朗诵声中,由厦门市红十字会、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厦门大学医学院联合举办的“2017年厦门市遗体、器官、眼角膜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在海沧区文圃山恩泽园拉开序幕。捐献者家属、捐献登记者、志愿者代表及主办单位代表等300余人,在厦门市遗体与器官捐献者纪念园里,共同缅怀遗体与器官(组织)捐献者。
厦大医学院的学生代表们为捐献者献上鲜花,在纪念碑下庄严宣誓,表达了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人类身心健康做贡献的决心。活动中,一封来自受捐者的感谢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名受捐者叫李少孟,41岁,是一名接受眼角膜移植的患者。他儿时因发烧,左眼角膜软化穿孔失明,一直只能用右眼生活、务农。去年,右眼不幸被感染,视力逐渐模糊。就在这时,眼科中心传来消息——找到了眼角膜。今年3月17日,李少孟成功地做了眼角膜移植手术,重新看到清晰的世界。虽然,他人在贵州,不能赶来。但他在信中和全家人一起感谢了所有捐献者的大爱。
文/图 本报记者 兰京
【故事】
学生拍摄纪录片 聚焦眼角膜捐献者
纪念园里的纪念墙上,刻着99位眼角膜捐献者的名字。
一大早,澳门新葡澳京app播音主持和音乐工程专业的5个同学就早早来到这。他们正在拍摄一部关于遗体眼角膜公益捐献的纪录片。王竞尧同学说,这是他们的毕业作品。之所以会关注这个话题,主要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遗体捐献这项伟大高尚的事业。纪录片从去年年底开始筹备,上个月开拍。参加纪念活动的胡蓬正是他们纪录片的人物之一。
胡蓬是名军人,他39岁的妻子程瑾在他俩结婚15周年纪念日前,因患乳腺癌而过世。不过,她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了有需要的人。除了生辰、忌日,胡蓬还会独自来参加红会的纪念活动。
“把我的眼角膜捐献出去,让其他人也能看到光明。”妻子的话,至今他还记得。胡蓬觉得,她做了一件伟大而有意义的事,值得敬佩。胡蓬回忆说,妻子生前走到哪都要拿出手机,记录眼睛看到的美丽事物。现在,每次出去玩,他和女儿都会带上相机。“出去玩时,女儿也喜欢研究怎么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