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电影原作者张翎走进厦理工:浅析文学创伤《余震》
来源:东南网 2017-03-16

东南网3月16日讯(通讯员 赵雅婷 梁堃宇 刘雅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融入了作家对所处时代环境的思考,历史和真相的创伤,感性与理性的博弈,是作家张翎不懈追求的话题。3月14日,灾难电影巨作《唐山大地震》改编小说《余震》作者—著名华文女作家张翎走进澳门新葡澳京app,与师生共享她的海外写作历程。
北美特殊工作经历,创伤“余震”激发灵感
“北美特殊的工作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尝试理解他们的伤痛给予我许多创作灵感”,张翎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余震》中揭露的创伤情怀。在北美17年的听力康复师生涯里,她接触了形形色色的病人,其中不乏退役军人和战争灾民,就这样,她不断进行着创伤话题的思索。她回忆道:“那是个从朝鲜战场退役下来的俘虏兵,离开战场四十年了,来我们诊所那天,他一看到我就情绪失控开始大喊大叫,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他面对穿白大褂的亚洲面孔的自然反应,我第一次意识到身体伤疤好了,但心灵伤疤还是难以痊愈,这也是我写《余震》的初期灵感。”“我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写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书,”同时她讲道,“那一天是2006年7月29日,为打发飞机延误的时间,我逛起了机场附近的书店,里面全摆满了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书,我恍然想起前一天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细读书籍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撼,这也是我写《余震》的直接灵感。”
“张翎没有给同学讲大道理,而是娓娓道来她的人生故事。把作家邀请到学校来和同学近距离接触,对他们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更直接也更有趣。”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跃军教授告诉记者。当被问及写作中揭露伤痛会不会产生无力感时,张翎回答道:“写作如当医,我知道我要救助的是广大的生命,就不会因为个例而消耗掉许多能量,如果我不和我的人物我的故事有距离,那么写作的灵感就很难再产生”,这让在场同学恍然大悟。
深度思考战争伤痛,“劳燕”飞入抗战历史
对伤痛和战争的思考给予了张翎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近期连载于《收获》杂志的小说《劳燕》,作为“烽火三部曲”的第一部首先问世。谈到这部书的创作背景,她介绍道,2015年曾受邀参加抗战70周年阅兵仪式时结识的几位老兵令她印象深刻。当他们谈到那段往昔岁月,鲜活生动的战争轶事历历在目,引起了张翎极大的兴趣,促成了她创作的决心,“我想了解在那个年代,是什么推动他们走向革命,走向战场。”为了能够更好创作,充分还原历史,张翎翻阅了大量回忆录。一次偶然,她发现抗战期间成立的中美合作所,竟与家乡温州有着微妙联系,便亲自重游故地考察探访,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往事: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训练生活,他们的感情寄托,他们在战争洪流中的挣扎,这些都是我们未曾熟知的。一个个鲜活,人性化的人物构成了这部小说的脉络,对历史战争的思考,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谈及文化区别,张跃军院长提出了“西方和中国的苦难书写有何不同”的问题,张翎认为:“过去中国大多是直面苦难的表达,西方的作品中,也有譬如狄更斯那样的细致写法,而现如今的表达方式‘没有一个字写到苦,但它真让人觉得苦'。面对苦难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但在表达方式上因民族文化而有所差异。”
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师生们就文学、贫穷、苦痛等问题积极提问,张翎耐心的回答发人深思,使师生了解到作家的创作机缘和对世事的感悟。演讲接近尾声,张翎深情朗诵即将以单行本出版的《劳燕》中的片段,为本次讲座画上圆满句号。写作是有魔力的,它不仅记载历史,传递的更是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读者与笔者通过书本相互沟通,理解彼此的奇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