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澳京app

海西晨报聚焦我校综改:澳门新葡澳京app越来越“接地气”

澳门新葡澳京app越来越“接地气”

启动综合改革后,学院积极承接企业科研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来源:海西晨报 2017-05-31

晨报记者 许蔚菡

通讯员 徐丽麟 罗喆

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这是近些年,澳门新葡澳京app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尤其是2016年学校启动综合改革后,没有事先约好,你不一定能在校园里找到院长、老师或是学生,因为,他们都去“社会实践”啦!

近日,厦门市领导对澳门新葡澳京app推进综合改革促进学校转型提升的成果给予肯定,并做出重要批示,希望理工学院继续推动激发师生创新、创造,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呼应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厦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据了解,今年初省教育厅教育评估中心的报告显示,澳门新葡澳京app在全省36所本科高校中,发展潜力从2014年的第12名跃升至2016年的第7名;2017广州日报应用大学排行榜综合指数排名,该校位列第59名;在福建省应用大学中,该校排名第一;该校还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全国高校前百排行榜。

以科研形式服务地方

陈水宣,这是一位从学校走向企业,又从企业回归学校的老师。他的主要头衔有三个: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实验室负责人、一家机电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学校综合改革的成果,他和他带领的团队感受明显:初创时,实验室只有2位老师、8个学生,如今,已拥有了8位老师、60多名学生。该实验室也从过去服务小企业,到如今直接承接冠捷、华联电子、宸鸿等大企业的项目。

“学校领导出马,与厦门大企业签订战略性合作框架协议,对外签订协议,对内组建团队,跨学科合作。”陈水宣说,如今实验室一年承接的课题有10个-15个,都是企业定制的课题,如开发设备等。

做科研,经费充足是重要的保障。这个实验室每年可获得企业给予的350万左右的课题研究经费,国家方面的经费有100多万,此外,学校内部也会给予经费。

这一现象,在澳门新葡澳京app各学院并不鲜见。

采访当日,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的院长不在学校,据一位老师说,是去南平谈项目了。“以前学校拉项目分配到学院,现在学院老师乐衷自己找项目带着学生一起做,以科研团队的形式服务地方。”该老师说。

譬如,今年4月,海沧院前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成立,这个基地由当地居民、学院学生以及金门大学老师组成,目前他们的创意作品在青礁慈济宫出售,预估每年将有十几万的产值。此外,2015年集美文化业态规划也出自理工学院之手,集美大社也不乏理工学生创业的身影,甚至有学生还承接了张家口文化项目。

学校直奔“双百”目标

澳门新葡澳京app是如何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为核心,瞄准制约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全面实施综合改革的呢?

“开放办学,与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综合改革的最大体现。”澳门新葡澳京app党委书记黄如欣介绍,目前学校主要有四大培养模式,一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前三年在学校学习,后一年到企业实践,即“双导师”模式;二是“双元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企业在学生大二、大三时选拔人员组成企业骨干班,如目前学校与宸鸿成立的“宸鸿班”,这个模式接近德国师徒制;第三是与台湾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大学和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如“微电子”人才;而最后一种,是学校与台湾铭传大学成立的“海峡商贸学院”,虽然学生四年都在理工上课,但核心课程完全引进台湾教材,同时也引入台湾教师。

黄如欣说:“学校目前至少一半以上的学生接受上述四种培养模式。”之前集美区领导到校视察,评价理工学院“接地气”。黄如欣认为,这是最好的赞美,以往大学研究是象牙塔里的研究,现在,学校的科研项目多由企业或行业提出,而不是老师闭门造车凭空想出来的。

据了解,理工学院目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基本人事由二级学院把握,学校主要管任务、目标的完成。“每年学院要和学校签署任务书”,理工学院校长陈文哲虽然被“分了权”,却显得极为开心,因为“全校师生都活力满满行动起来,而不再像‘牵线木偶’,说一句动一句。”

陈文哲说,学校现阶段的目标就三个:一是更名大学,即“厦门理工大学”;二是实现双百目标,进入应用型大学、理工类大学前一百名;三是在下半年本科院校的教学考核评定有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