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2017闽台文化发展报告》在第十届两岸文博会正式发布
来源:厦门网 2017-11-04
厦门网讯 (记者 赖莉蓉)《2017闽台文化发展报告》于4日在第十届两岸文博会正式发布。主流媒体聚焦本次发布。据了解,《2017闽台文化发展报告》由澳门新葡澳京app与台北教育大学联合两岸众多高校研究者编撰。报告聚焦特色小镇建设,将特色小镇放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及时反映两岸特别是闽台特色小镇发展成果与际遇,为首部对两岸特色小镇(乡镇)建设进行系统性考察分析的研究成果。
澳门新葡澳京app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丁智才教授解读报告
报告由“总报告”“理论篇”“福建篇”“台湾篇”“案例篇”五大部分构成。整体分析特色小镇的渊源与属性、挑战与机遇、发展状况与典型案例,以宽广的时代视野、深切的人文关怀,生动展示两岸(特别是闽台)特色小镇发展的历程、经验、问题、最新成就与未来趋势。理论篇重点探讨特色小镇起源与浙江经验、特色小镇的融资运营、特色小镇的文化传承、创意循环模型与特色小镇发展等。“福建篇”调查分析福建特色小镇发展现状与路径、福建特色小镇的产业布局与发展、地域文化与福建特色小镇建设路径、福建“侨”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等。“台湾篇”阐述分析台湾特色小镇的地方意识、一乡一品到特色乡镇发展、产业节庆活动带动特色乡镇发展、台湾地方观光旅游新气象等。“案例篇”精选闽台代表性的特色乡镇进行举证剖析。
报告指出:作为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新平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的新举措,推进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资的新引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抓手,特色小镇重在特色,产业是关键,文化是灵魂。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福建拥有丰富的产业与文化资源,城镇化基础较好,是全国深化改革的先行区域,在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上具有较大优势和潜力。近年来福建相继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出台特色小镇建设指导意见,多元推进,多重政策倾斜,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初步形成以传统特色产业、高科技特色、旅游休闲文化产业为主的特色小镇建设体系。但也存在特色不鲜明、体制机制创新不足、产业内生性不足,文化传承不够等问题,应结合福建各地的特殊情况分层分类推进,探求产业内生发展路径,以文化营造小镇社区,创新制度供给,破解特色小镇的可能性制度障碍。
报告指出:台湾虽没有“特色小镇”或“特色乡镇”这样的称呼,也没有推动产、城、人、文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产业或城乡建设政策。但廿多年来,台湾从工业社会转型到以商业服务为主的社会,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劳力密集产业外移、城镇开发与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与生活质量等问题;期间,不论是民间自发还是政府主导,投入许多人力、资金和政策来协助台湾乡镇社会与经济发展。台湾小镇大多立足百年产业基础,扎根在地文化脉络,区隔出属于自己的特质。近三十年的建设,取得四大鲜活经验:产业定位力求“特而强”,强调地域活化,追求错位发展;功能体系力求“聚而合”,融合营造宜居宜业的文化场景;城镇形态力求“精而美”,多维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制度设计力求“活而新”,体现机制供给个性化。近年来,台湾推动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精致农业、观光旅游、医疗照护、文化创意六大新兴产业,推出一系列观光旅游推广政策,从“体验观光˙点亮村落”计划到票选10大观光小城,从台湾向前行到微笑台湾319,极力推展台湾各地乡镇在地特色及观光发展,以期打造以在地文化为特色、以“三生、三慢”(生产、生态、生活;慢游、慢食、慢活)为策略、达到“四位一体”(生产、文化、旅游、小区)的文化旅游。
报告认为:闽台同根,五缘流长,乡镇更有割舍不断的联系,闽台在特色小镇建设上可以相互借鉴、互相合作,在产业、功能、形态和机制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对于展开两岸基层民众交流,促进闽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共同的文化传承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新形势下闽台合作实质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