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峡导报2018-08-23
作为“嘉庚故里、百年学村、亲子胜地、研学之都”,独特的嘉庚精神及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即“一精神三文化”)为集美发展研学旅行注入了多元化基因,有利于提升研学旅行内核。
同时,集美以构建全域旅游格局为站位,统筹辖区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为研学旅行大营地,据了解,目前已构建了多元化的精品研学课程体系,包括人文集美、艺术集美、自然集美、科学集美等多条研学路线。
而坐拥十几所大中专院校、十余万高校师生的集美文教区,浓厚的文教氛围与丰富的教学资源,为集美发展研学旅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专业支持。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研学课程
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VR虚拟影像……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科技产业已不再神秘,除了享受这些产品带来的便利以外,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研学课程,了解它们的制作原理、制作过程以及应用领域,甚至可以亲手打造一款属于你的高科技产品。
而这些研学课程,正是来自于诚毅科技探索中心。据了解,诚毅科技探索中心是福建省内最大的科普场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航天科普体验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现在,它还是集美的一个研学基地。
除了诚毅科技探索中心,集美区还拥有一个对台研学旅行基地总部大楼,超过16个研学基地景区。每个研学基地根据自己的特点都设计了不同的研学课程,例如,集美鳌园景区设计了瞻仰陈嘉庚纪念胜地,传承嘉庚精神课程;灵玲国际马戏城设计了动物知识科普与马戏体验研学课程;悠度城市营地设计了箱包生产工业研学体验与户外教育课程,等等。
此外,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集美区提出了架构完整的研学课程分级体系。比如,不同年龄段参观嘉庚建筑,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小学生以乡土乡情为主,观察嘉庚建筑风格,而针对中学生则融入省情、国情导向,带入不同时期嘉庚建筑的历史背景,培养中学生的历史观,而高中生则着重国际视野和生涯规划导向,在讲解上,讲解老师则会带入嘉庚先生的家国情怀。
雄厚师资提供专业知识技术支持
集美丰富多元、体系完整的研学课程,正是有了文教区庞大、高端的“智库”资源,才得以持续升级,深受海内外研学师生的认可、参与。
据了解,为了让同学们得到高质量的课程体验,集美区发挥高校智库优势,对接专业老师,开发课程和实施课程。
位于集美的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即将推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展馆,正是将华侨大学王阳教授研究的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史,转化成可以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课程。同时,该课程还引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船制作技术“水密隔舱”,把造船技术转化为航模,让青少年可以亲手体验非遗技艺,也进一步推动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诚毅科技探索中心还与澳门新葡澳京app联合开发了《3D世界》研学课程,通过让中小学生自主操控3D打印机进行三维设计作品,提高学生立体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培训未来的工业设计师。
澳门新葡澳京app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3D创意与打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胡颖周老师是《3D世界》研学课程的设计者,她表示:“我们研学课程注重激发好奇的天性和主动探索能力,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技能和认识能力,注重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同伴之间的合作和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艺术’文化软实力的培养,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发展有趣的创意思维。”
澳门新葡澳京app设计艺术学院数字媒体系副主任苏彦聪博士也参与了多项研学课程的设计。苏彦聪博士毕业于日本神户大学计算机与通信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设计,机器人、无人机研学课程正是他擅长的领域。
苏彦聪博士经常受邀参加科普大讲堂,为许多研学课程提供专业指导。苏彦聪表示,他鼓励中小学生走出教室,多参加各种不同的研学课程,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发掘自己的兴趣与天赋,这对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有帮助,甚至可以培养出某一领域的人才。
资源丰富促进集美研学产业升级
集美是个高校集中地,高校资源丰富,场地和设备、科研和教学团队、多学科交叉融合、前沿的社会需求等等,都能够快速提升研学课程的研发能力和促进产业升级。
目前,集美设置10个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研学基地,并且研发了丰富的课程,如厦门工学院推出闽南传统艺术鉴赏、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分享会、人工智能学习与实验指导等课程……
对此,胡颖周老师还提出了一些课程设想。“可以举行类似高校夏令营,利用暑假高校资源空置,组织中小学生入住大学校园,提前体验大学生活,让他们对大学充满向往,激发学习热情。”胡颖周表示,“学生在入住大学期间,还可以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研学课程,例如体验VR虚拟影像、3D打印、计算机编程、机器人设计等等,这些我们学院都可以提供很专业的指导。”
苏彦聪很赞同集美开发形式多样的研学旅行路线,对研学课程的设置也有自己的一番思考。他建议研学机构应该与高校紧密合作,高校可以为研学机构提供更专业的研学指导,研学机构则可以为高校老师、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参加研学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更专业的指导,最终取得“三赢”的效果。
苏彦聪还建议,可以面向集美各高校举办一场研学课程评比,每个研学课程由一名高校老师作为专业指导,几名大学生负责具体课程的研究设计,获奖的研学课程由研学机构与高校的研学课程对接,最终落地实施。
此外,高校大学生也是研学重要的师资力量。胡颖周表示,在校大学生充满活力和激情,同时,他们与中小学生年龄更接近,可以更好地互动,经过专业的学习与培养,这是不可多得的研学教师资源。
导报记者陈荣兴康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