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在厦举行,产学研合作突破“缺芯”之困
来源:海峡之声网 2018-08-14
海峡之声网8月12日厦门讯(记者 庄杨筱)“保家卫国,要么上战场,要么干微电子!”在8月12日举行的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集成电路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副所长周玉梅提及的这句话,凸显了我国突破“缺芯”之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而这句话产生的背景,是今年四月份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兴通讯公司执行为期7年的出口禁令,这一事件再度引发关于中国半导体芯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担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组委会名誉主任倪光南在高峰论坛上针对这一事件强调:“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俗称“芯片”行业的集成电路产业,其重要性可以用“工业粮食”来形容。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国及大众消费市场,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却高达2000多亿美元。这种“缺芯”之痛的背后,是巨大的行业人才缺口。
8月10日至13日,首届“华为杯”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决赛在澳门新葡澳京app集美校区举行。创“芯”大赛源自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集成电路专业赛,正是致力于推动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本届大赛旨在聚焦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推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研究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战略支撑。
首届“华为杯”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承办方,澳门新葡澳京app校长朱文章接受采访时表示,集成电路设计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每一个设计都有非常明确的应用,因此如果没有与企业、与实践相结合,集成电路就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朱文章校长介绍,为扩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规模,提高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规格,2016年,澳门新葡澳京app联合厦门市集成电路的龙头企业,以及台湾高校,成立了微电子学院,大力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衔接,“在借助台湾优秀的师资以及成功的办学经验和案例的同时,把课堂搬到企业去,把企业请到课堂来。”朱文章校长认为,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正是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一个绝佳的平台。
本届创“芯”大赛有来自全国集成电路研究生培养高校的254支队伍参加报名,最终148支队伍、近500名师生杀入决赛圈,其中包括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院校的师生代表队。他们将用出色表现争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组织奖等奖项。
据了解,“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是教育部关于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十大官方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主办,大赛期间还将举办人才培养研讨会、集成电路产学研高端座谈会,并设置华为、格科微等行业龙头企业布展、招聘会等相关配套活动,为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
同时,清华海峡研究院、火炬园区招商中心、厦门科技产业化集团、厦门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澳门新葡澳京app等单位在厦门市政府支持下,联合厦门地区集成电路领域的核心企业、机构,共同倡议发起设立“厦门市集成电路(IC)创新人才与产业服务生态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联盟旨在依托创“芯”大赛、研究生创新实践课程活动等资源,以集成电路创芯人才与服务生态联盟的形式整合厦门集成电路创新服务与产业要素资源,联合涵盖港澳台的全国一流高校,吸引对接华为、中芯国际、新思、日月光、ASML、展锐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形成产学研融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