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背后的乡愁
来源:福建日报2020-12-03
本报记者陈梦婕
前段时间,首部反映峇峇娘惹文化的纪录片《共生缘——峇峇娘惹情》,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向全球首播,引起华人华侨的极大关注。该片制片人、澳门新葡澳京app副教授黄婉彬花费3年时间,与制作团队一起跨越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进行拍摄,采访了40多位关键人物,拍摄了时长超过1200分钟的素材,记录下大量峇峇娘惹家族珍贵的口述历史。 这个不为人熟知的族群,究竟有着怎样的信仰和习俗?他们作为华人后裔,在海外落地生根,是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异国他乡绵延传承的?日前,记者专访了黄婉彬,听她讲述采访峇峇娘惹后人的故事——
黄婉彬(右)与马来西亚任期最长的财政部长、峇峇陈修信之女陈淑珠合影。
录制现场 本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峇峇娘惹是什么人
在东南亚旅游时,中国游客常会品尝到娘惹菜,对于峇峇娘惹最初的了解也多源于此。
黄婉彬介绍,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五次停靠马来西亚的马六甲,船员中90%的男性来自闽南,他们中的一些人留下来与当地妇女通婚,后代散居于今天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其中的男性称为峇峇、女性则称为娘惹。
2016年,受世界闽南文化节组委会邀请,黄婉彬作为福建高校教师代表赴马六甲参会。7天的研习营生活,让她接触到了峇峇娘惹后人。她发现,不论是饮食、建筑还是“拜拜”的信俗,他们与自己的感受大同小异,遂产生了研究兴趣。
但当黄婉彬试图深入了解峇峇娘惹,却发现只能搜索到荷兰、英国等国学者的几篇研究报告以及当地历史杂志零星的一些报道。想到自己20多年广电工作的经历,她冒出了拍摄纪录片的大胆想法。
“与其写一篇只在学术圈流传的论文,不如把他们的故事拍摄下来,用一种大众更为熟悉的形式呈现这个特殊族群的文化。”黄婉彬说,“峇峇娘惹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现在怎么样……所有的一切,都让自己非常牵挂。”
华人公冢铭刻往事
跨国拍摄是艰辛的,也是意义重大的。除了采访峇峇娘惹后人,黄婉彬领导的摄制组还拍摄了东南亚三座最大的华人公冢。在马六甲,91岁的地方史专家林源瑞带领他们祭拜了黄维弘夫妇。立于1622年的黄氏夫妇墓,是华人早年在当地辛勤开垦的明证。
最让黄婉彬难忘的,是曾锦文墓的发现。据了解,曾锦文是把《三国演义》等名著翻译成峇峇马来文的第一人,曾担任福州船政学堂的副教习(即助教)。曾母是来自马来西亚槟城的娘惹,曾父去世后,他辞官回到南洋照顾母亲。1890年4月,清朝派北洋水师“宣慰南洋华侨”,提督丁汝昌统带镇远、定远等舰首次正式访问新加坡地区。访问期间,“舰长以下各军官,皆为曾氏门生……(他们)身佩长剑,全副武装,簇拥至墨经梳律师楼,拜见老师曾锦文,行三跪九叩首礼”。
“有一天清早,《新加坡华人通史》总编辑、新加坡历史学者柯木林兴奋地告诉我们,他找了15年的曾锦文的墓可能找到了!”黄婉彬说,他们当即驱车前往位于槟城的华人公冢。冥冥之中仿佛上天指引,下车不到15分钟,一行人就找到了曾墓。柯木林说,墓碑和墓志铭是重大历史发现,透过它们可以把许多重要历史节点串联起来。摄制组的到访,也让历史的风云一页重现天日。
中华习俗代代相传
让黄婉彬惊讶的是,尽管先祖去国数百年,峇峇娘惹的后人“依然十分迫切想知道我从哪里来,我的祖先是什么样子”,他们甚至有一种使命感。
拍摄期间,黄婉彬采访了新马两国峇峇娘惹四大家族薛佛记、陈笃声、陈金声和陈帧禄的后人。其中,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校创始人陈金声的曾孙陈长德当时正在住院治疗,但老先生坚持要回到家中接受采访。
“当陈家厅堂大门打开,老先生坐着轮椅进来的那一刹那,所有人都站起身来,我甚至红了眼眶。当时就心想,一定要把这部片子拍好,不能辜负峇峇娘惹后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黄婉彬说。
她动情地说,峇峇娘惹后人通常把自己出生的国度称为祖国,而把中国称为“母亲国”,“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让他们觉得与有荣焉”。
在很多峇峇娘惹家庭,“慎终追远”等祖训被醒目地写在红灯笼上,中国字画随处可见。尽管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但几百年来,过中国年、祭拜来自中国的神明先祖、“送王船”甚至吃满月酒等诸多中华习俗仍代代相传,成为峇峇娘惹后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年的实地采访,也让黄婉彬对峇峇娘惹刮目相看。以前,人们常用悲情和灰色的词汇描述移民文化。现在她认为,峇峇娘惹通过努力奋斗,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个族群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欣欣向荣的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