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论坛
来源:厦门日报 2021-05-28
编者按:高校承担着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当前及今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澳门新葡澳京app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创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方面,颇有建树,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该学院教学相长、学以致用,主动围绕思政工作,积极探索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并注重总结提炼。本期“特区论坛”特刊发该学院学者相关文章,供读者交流借鉴。
把握好地方党史资源的三个维度
●肖丽红 澳门新葡澳京app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充分挖掘地方党史资源,不仅能推动党史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化,还能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素材。在地方党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需注意把握好如下三个维度:
牢记资政育人政治使命
首先,地方党史资源的挖掘与学术研究需牢记“资政育人”的政治使命。党史是一门学术性与现实性并重的学科,担负着“资政育人”的使命。党史研究不仅要厘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还要提炼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与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种种经验启示,为当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参考与借鉴。地方党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有助于关照地方特性,更好展现中国共产党如何立足不同区域的风俗民情与地域特性,始终把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真实地展现中国共产党坚守“为民执政、靠民执政”的理念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证性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为人民执政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关键原因。
其次,地方党史资源的挖掘与普及要牢记“资政育人”的政治使命。坚守“资政育人”,能让我们深入挖掘地方党史党建故事凝聚的革命精神,汲取思想营养、理论营养和历史智慧、政治智慧,将其化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思想源泉与不竭动力。比如讲述罗扬才烈士、厦门破狱斗争、高集海堤建设、厦门改革开放等故事时,要展现厦门人民团结一心、爱国爱乡,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精神,说明这是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充分彰显。要提高政治站位,提炼地方党史党建故事中体现的革命精神,让其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树立正确党史观
首先,正确的党史观是挖掘与利用地方党史资源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历史细节浩如烟海,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只有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把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这一主题和主线,才能在盘根错节的历史脉络中,厘清头绪,挑选有研究价值、有普及意义的地方党史故事,呼应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共同论证历史与人民是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只有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才能从地方党史党建故事中凝练革命精神,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用全面、辩证、系统、历史的眼光挖掘与利用地方党史资源,才能把握党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其次,正确的党史观是挖掘与利用地方党史资源的保障。地方党史资源的挖掘,扩大了党史研究的史料范围,却往往也会呈现不少非主流的历史片段与声音。在众多的资料面前,党史工作者更应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增强历史定力,深刻领会地方党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是为了更好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探索地域特色,寻找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道路。希望深挖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与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百年奋斗历史,更好澄清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更好说明中国共产党“能”与马克思主义“行”。在此基础上,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引导人民群众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忘初心,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区分地方党史资源深度与广度
根据受众情况区分地方党史资源挖掘与利用的深度与广度。
首先,深度挖掘与利用地方党史资源,推动党史研究。比如重视地方党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目前党史研究较为常见的资料有中央与省市县各级档案馆已公开的档案,散落民间的田野调查、口述史料、人物传记、日记书信、工作笔记等。地方党史资料搜集与整理,能为党史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还比如增强地方党史资料的对话意识。地方党史资料的挖掘与利用应该有纵向对话意识,将地方党史资料放在地方语境中解读,回应国家关切,与宏观视角的党史研究形成互补关系。地方党史资料的挖掘与利用还应该有横向对话意识,注重不同区域的研究成果的对话,在横向对比中思考中国共产党如何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总结历史规律与经验,为当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其次,将地方党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作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大众化的有效载体。地方党史是广大人民群众身边的历史,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亲近感,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接地气的素材。地方革命遗址、博物馆与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利用也可以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党的伟大奋斗历程的艰辛,让精神力量更加持久深入。
让史料说话用史实发言
●陈辰立 澳门新葡澳京app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在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新起点,立足实际、守正创新,高质量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昂扬姿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坚持实事求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要求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它不仅是贯穿我们党的全部实践、全部理论的一条基本线索,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因此,正确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精准把握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
具体而言,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基于大量翔实可靠的历史文本,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让史料说话,用史实发言,合理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而得出准确历史结论。与此同时,还需要特别注重历史学科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在长时段的发展脉络中领会事物的演进过程,从而把握其基本规律,做到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切不可断章取义、以点带面。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所谓“还原真相”“反思历史”“重新评价”“推陈出新”的宣传口号,刻意曲解中国传统文化,妄图通过篡改历史原本面貌的方式,以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决抵制。
守护人民为本执政根基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镌刻在旗帜上、牢记在心坎上,一代又一代为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刚刚过去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不仅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更是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防控措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营造出了和谐稳定的国内生产生活环境,彰显了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从早期就牢固树立了“人民至上”的施政理念。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新生的苏区政府组织创立专门的医疗机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政府的卫生管理体系。1935年,延安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共产党通过“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方式,践行卫生防疫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对恶劣的防疫形势以及美军在朝鲜战场发动的细菌战,惠及全民的“爱国卫生运动”再次成为中共稳定政权和恢复经济的重点工作。
从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便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被载入党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是党领导和执政的力量源泉,也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挖掘本土丰富党史资源
高质量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思维必不可少。虽然“历史”是指对人类过去事件和活动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但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个维度来看,党史学习教育要立足当代,服务大局,具有广阔创新空间。百年以来,在祖国的大地上无时无刻不上演着精彩的党史故事,党史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扩充丰富内容,积累全新素材,亟待我们去梳理和提炼。因此,方式方法层面的创新也是党史学习教育能够更好开展的关键所在。
厦门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创新创业的“试验田”,拥有丰富的改革开放史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因地制宜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开展特色鲜明的学习活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厦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应有担当。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厦门市在政企分开试点改革、外贸经营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探索,使其成为改革政策先行先试力度最大、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最多的系统集成地之一。因此,以“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为特色的厦门本土党史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学习。
此外,在最近公布的福建100个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的名录中,厦门拥有包括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经济特区纪念馆等在内的一些学习点。除此之外,自去年开始,厦门市党史与方志相关部门对全市红色文化场馆和革命遗址展开了新一轮摸底普查,还会有新一批的红色教育资源陆续向公众开放,随着最新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相关支持技术的引入,也将为福建乃至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更具创新性更有体验感的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场所。
以大历史观贯穿高校党史学习教育
●郭小燕 澳门新葡澳京app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党史学习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结论也是着眼于宏观历史进程,从历史中得出的。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在高校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贯穿“大历史观”的立场和方法。
用大历史观系统阐述党的历史
用大历史观系统阐述党的历史,一方面要有纵向的时间维度,就是根植于中国历史的长时段,说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另一方面要有横向的空间维度,就是有全球视野的宽度,说清楚“我们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是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40多年前又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并带领新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昂首阔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时间维度上阐释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古老的中华文明从衰落到获得新生和走向繁荣兴盛进程中的历史选择,在未来也必将取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实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途径,展示了中国道路。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教育工作者要从空间维度,将中国道路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走过的道路相比较,同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也要同发达国家走的不同道路相比较,比较不同的发展道路及其成效,在比较中向青年学生说清楚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用大历史观科学评价重大问题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特别注重用大历史观引导青年学生科学评价党的百年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大历史观强调要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将人物和事件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认识、把握和评价,才能得出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因此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注意分析党史发展中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以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将党史中的重大问题的科学评判传导给学生。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不断前进的历史,这个历史是连续的、承继的,不能割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于改革开放,习总书记回望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指出,从大历史观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用大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大历史观是党史学习教育中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包括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进行所谓的“还原历史”“反思历史”,其实是预设主题和结论,通过一叶障目式的考证来否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一些微观的个案研究,来否定历史发展的主线;以个体记忆消解取代国家民族的共同记忆,错误强调历史的“选择论”和“偶然论”;将历史娱乐化,甚至恶搞历史人物,抹黑革命领袖、革命志士。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利用党史中的枝节片段和表面现象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自诩揭示历史真相,实则掩盖历史真实,是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大历史观强调要在历史的长河中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区分历史发展中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中国共产党对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曲折,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分析和解决,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表现。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也要注意提炼党史中的精神财富,提炼党史人物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自觉树立远大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