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澳京app

福建日报刊登我校教师理论文章:创新机制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

创新机制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

来源:福建日报 2021-08-03

黄丽蓉 澳门新葡澳京app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改革开放40多载,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走过了以“政府牵线、高校主导”为特点的具有引进特征的谨慎探索阶段(1978—1993年)、以“政府支持、办学地位和作用得到初步认可”为特点的具有吸收特征的规模扩张阶段(1993—2003年)、以“政府重视、先整顿再发展”为特点的具有融创特征的规范调整阶段(2003—2008年)和以“政府规范、依法管理”为特点的具有引领特征的提质增效阶段(2009年至今)。

聚焦质量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发展历程虽曲折但不平凡,发展脉络及变化背后的政策和实践逻辑显示,适度规模、创新质量和提高效益,增强中外合作办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辐射效应,是新时代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印发实施,在办学政策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主流话语体系的完善和话语权的掌握等方面,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新要求。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东西部不均衡及校校不均衡的问题凸显,办学质量优劣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有相当数量的机构和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学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学科专业能力不强,缺乏内涵式发展机制,部分学校仍然将经济效益而非教学质量和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导致部分学生和家长满意度低,社会吸引力弱,甚至有的机构和项目连正常的办学活动都难以持续。聚焦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质量建设任重道远。

创新机制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

待势乘时:创新事前监管建立规模稳定增长机制。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处于稳定增长时期,应基于最优规模和发挥对要素的配置效率双重角度优化调整事前监管机制。调研发现,一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总规模1200人,每年招生300人是比较合适的。在建设区域协调、高标准机构和项目时,政府应考虑区域建设的平衡发展,缩小区域差异,从而有效推动整体办学水平的稳定和高质量增长。同时,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发展可以向“境外办学”方面拓展,教育部门出台新的关于高校境外办学的管理办法,与建立规模稳定增长机制相匹配。

如约而至:创新事中监管建立固定周期评估机制。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和师资,事中监管重点是对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过程和内容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估与认证。目前评估以政府主导,认证由民间倡导,各具特色。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试点工作,首批评估2011年结束,总体评价平均合格率为65.54%;2012年正式开展全国所有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教学质量评估工作,2013年评估常态化发展,至2020年已经开展了8轮评估,完成初次评估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超过900个。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早在10多年前就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认证的探索,目前已有10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自愿申请参加认证。建立健全固定周期评估机制,要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管评办分离”的基本要求,创新评估认证理念,规范被评信息,做好定量分析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制订培训评估标准,建立规范高效的评估认证组织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腾笼换鸟:创新事后监管建立完善惩罚引退机制。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个。通过评估等措施逐步建立惩罚引退机制,使一些不达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序退出,为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2018年被终止办学的23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大多存在学生入读率不高或即使入读了满意度也不高、缺乏可持续办学能力和办学活动难以持续的情况。从人才培养过程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到位、过程管理不严格、综合评价不科学等因素导致的。目前引退机制以惩罚为主,包括收取罚金、媒体报道、取消以后申请资格等,惩罚力度较轻。由于缺乏对中方院校的保护条款且国际仲裁程序复杂,导致外方院校违约成本低,外方院校单方面终止合作办学的情况时有出现,损害了中方院校和学生的利益。完善退出机制建议配合有效的奖惩措施,可探索延长评估周期和机构许可证、项目批准书有效期作为奖励。同时加大威慑作用,教育部门可依托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建立外方院校征信系统,违约情况列入黑名单,这能一定程度保护中方院校利益及对外方院校起到警示作用。

挖掘提炼:创新闭环监管建立成功经验共享机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好的经验不少,地方政府支持中外合作办学好的经验也很多,但都存在示范性不足的缺点。以信息为基础、以共享为方式、以机制为依托达成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经验的共享,要积极挖掘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信息收集、平台建设和地方践行等方面的实践案例,探索多元主体办学模式、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分类管理模式、各类型的培养模式和民间资本进入办学领域等方面的建设成果,提炼办学对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国际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总结高校在持续提升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能力的成功经验。作为成功经验共享机制的构建要素,秉持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经验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注意区域和模块共识的全面达成、平台建设的前瞻性、安全隐患的实时排查和障碍因素的及时消除等问题,提供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与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