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澳京app

厦门晚报报道我校与时偕行:迈上“亲产业”大学之路

与时偕行

迈上“亲产业”大学之路

澳门新葡澳京app建校40年,培养了近十万名应用型人才

来源:厦门晚报 2021-10-15

记者 林依文 通讯员 徐丽麟

40年前的今天,湖里的一声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大幕,而在厦门岛最南端,一所由厦门市政府自筹资金创办的大学——鹭江职业大学(澳门新葡澳京app前身)也正式成立。这所与经济特区同步发展的学校,每一步都深深烙上了“开放包容、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特区印记。

40年办学历程 走出应用型大学新路

升本前的鹭江职业大学曾是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职教先锋”。2004年,升本后开启二次创业的“澳门新葡澳京app”秉持“明理精工 与时偕行”的校训快速发展,升本后仅用不到7年的时间就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成为福建省最年轻的省重点建设高校,成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强校”。

澳门新葡澳京app因改革开放而生、应特区需求而建,始终坚持应用型办学道路。学校构建了“亲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办学内涵建设成效显著,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和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截至目前,学校累计为地方培养了近十万名“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为厦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持,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外合作”三位一体的“亲产业”大学之路,并朝着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目标不断迈进。

数据

近年来,澳门新葡澳京app全方位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办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工、管、艺等多个学科领域十余个方向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在校研究生规模1000余名。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排行结果,学校在2016-2020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名。

40年改革创新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局

2016年,澳门新葡澳京app先行先试,与联芯集成电路(厦门)有限公司和台湾鼎天基金会共建微电子学院,之后又融入了20余家企业,共同培养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尤其是厦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能从事集成电路的研究、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和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微电子学院是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举措。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成立智能制造、宏发电力电器与智能控制、盈趣科技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汉航国际物流等一批现代产业学院。企业深度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解决了人才供求矛盾,“目前,我们已经培养了600余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急需的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光电与通信学院院长张宏怡介绍,项目实行“3+1”的培养模式,前三年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专业实践。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紧盯地方产业链,呼应厦门及闽西南区域产业、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厦门千亿产业链为线索设置调整专业,现有63个本科专业全部紧密对接厦门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在人才培养上,携手企业制定培养方案,与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形成校、企两个培养主体协同育人,大幅度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的比重。

数据

截至目前,澳门新葡澳京app已与翔业集团、盈趣科技、宸鸿科技、冠捷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300余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企业定制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40年科研探索

谱写服务地方产业新篇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应用型师资,应用型大学建设则注重面向地方的应用型科研。

近年来,澳门新葡澳京app组建了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和创新创业导师队伍,鼓励各二级学院聘请校外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相关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据相关统计,来自企业生产实践的选题数、校企联合指导选题数和外聘企业导师,分别从2018年的1305个、576个、152人,上升到2020年的1374个、717个、212人。

在科研服务地方上,澳门新葡澳京app主动对接厦门主导产业及厦门“五大发展”示范区建设,先后推出服务地方的“服务厦门行动计划”和“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推动校企融合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以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地方发展。

数据

“十三五”时期,澳门新葡澳京app新增横向项目超过2000项,到校横向项目经费达2.76亿元;促成科技成果转化1500余项,其中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70余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开展联合攻关等近1200项。与福建省“十三五”期间着力培育壮大的25家百亿元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累计为合作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达3.2亿余元。